单人参赛

在数学建模参赛队伍普遍为多人组队现状下,单人参赛确实“压力山大”。一个合作默契的四人建模团队可以通过分工协作没人主要负责建模、编程、写作某一部分内容,同时有组织者协调整体行动,一般而言要比单人效率更高,成果更好。
但是,并不是所有队伍都能达到“默契”配合的,甚至无法说大部分队伍会以理想中默契的程度进行合作。很多时候,队伍中会有任务量分配不同的情况,“搭便车”现象也很常见。当队员中有的付出多有的付出少但大家“共享”最终荣誉时,对于团队中付出多的同学显然是有些不公平的,这也可能会导致团队内的矛盾。当然,也有队员不介意其他队友“搭便车”,一人“carry”全场,这时多人合作也退化为单人作战了。

单人参赛的优势

上面都是谈的单人参赛的劣势,“人少力量寡”。但某些情况下,单人参赛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,比如:

  • 沟通成本很大。团队内部有矛盾,可能是比赛前就有的也可能是比赛期间产生的,或者是各种技术上的原因各方协调行动很困难时,如果单人参赛其实相对地赢得了一部分时间。
  • 个人建模能力足够强,且比较在乎队友之间的合理分工。有的同学具备独自高效解决建模问题的能力,但比较在乎队友之间的配合与公平分工,如果队友抱着“不负责任的态度”或者“磨洋工”时,会非常影响心态。这时,单人参赛也可减少心理上的负担。
  • 能力一般,只为参与比赛,不想拖累队友也不想被队友拖累。这种情况单人参赛可以自己把控节奏,也不必那么“功利”,换句话说“得不得奖随缘”,重在参与。
  • 客观条件下无法组队。比如没有愿意一起参加的队友,这时只能自己参赛。这一条其实谈不上是优势,只能说是无奈之举。

单人参赛的准备

最后选择单人参赛同时希望拿到比较高奖项的同学,在赛前和赛中要做一些准备。

赛前

由于是个人参赛,所以整个建模过程都要比较熟悉和各项能力(模型、编程、写作)都要有所了解。在赛前重点提升自己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如果说时间有限的话,重在全面了解,而不在深耕某一方面,能力“宽而广”。

赛前重点提升如下能力:

  • 模型能力。起码了解评价模型、优化模型、预测模型、变化模型的概念和分类,掌握其中最基本的子模型。
  • 编程能力。熟悉一门编程语言的基础操作和针对上述模型的编程实现。
  • 写作能力。熟悉写作工具(word或latex),了解建模论文每部分需要写的内容,最好能够独立写一篇建模小论文。

上述能力都不是短时间可以提升的,需要赛前做好准备。

赛中

赛中由于无人监督、陪伴和激励,所以自己要做好心理建设工作,要意识到:

  • 既然是来参赛,就要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到底,不能以“单人参赛难度大”为由放弃。难度大这是肯定的了,赛前就知道,既然已经来了,这一条就不能作为借口了。
  • 做完整是做细致的前提。建模比赛首先要给出一个完成的解决方案,不要在某些环节卡住迟迟不动,要先拿出一个初始版本的解答方案,然后有针对性对部分环节再做提升。拿出初步的方案可以让人心里更加“踏实”,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。从建模角度上来说,问题的解决方法绝不唯一,某些难点的地方可以选择“迂回”“暂时放弃”“更换思路”等方法进行处理。
  • 重视写作。及时将方案整理到建模论文中,不要一味去解决问题而不整理方案,因为解决问题常常是无止境的,但比赛是有截止时间的。
  • 做好计划,合理作息。提前规划好时间,大致一天的时间分配,一段时间的时间分配等。实际操作中很可能不会完全按照预设方案进行,但有方案比没有方案还会有执行上的优势。